【花蓮縣政府推動「繁花盛開」計畫 以《修復的技藝》為題 首波專題故事正式推出 書寫花蓮的韌性與美好】

記者曾心芸/花蓮報導
花蓮縣政府持續以多元行動推動「繁花盛開」計畫,致力於以創新方式展現地方文化能量,其中「內容採集」系列專題為計畫重要環節之一,以「修復的技藝」為主題,正式推出十則有關花蓮在地職人/創作者/實踐者的專題故事,「繁花盛開」的發想源自花蓮長期面對自然挑戰與社會變遷的現實,即便如此這片山海之地仍孕育出細膩且堅韌的生活樣貌。

此次專題不僅著重於地方故事,更透過十位在地行動者的專業與技藝,呈現人與土地相互縫合、療癒與共生的過程,內容採集過程中特別強調區域分布的平衡,以及遊客易於親近、參與的視角,同時嘗試以新的觀點觀看花蓮。藉由深描社會與文化結構,而非僅止於風景描繪,專題期望帶領大眾重新認識花蓮,感受其文化厚度與人文韌性。

目前已有三篇專題率先上線,帶領讀者走進花蓮多元的面貌〈向山海請教時間的人〉記錄攝影師白欽源多年在山林間的觀察與實踐,他以「走進動物的時區」的概念,邀請人們放下效率,學習用不同物種的感官來理解自然。透過他的故事提醒我們,花蓮的壯麗風景背後,其實是穩定與變動共構的結果,人若能換位思考,便能在與自然共生的過程中找到安穩位置。

〈把文化接回生活的人〉聚焦光之島藝術基金會,創辦人王玉萍將文化視為生活的一部分,透過書寫、閱讀與展演,讓文化不再是抽象名詞,而是發生在市場巷口、咖啡館或手工店的日常經驗。基金會長年陪伴在地青年與居民,透過「寫寫字編採學堂」、「書流花蓮」與「自由小聚」等計畫,讓更多人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歸屬,也讓外界看見花蓮不僅僅是觀光的代名詞,而是一座由無數努力與故事組成的文化聚落。

〈在風雨中留燈的人〉則述說伴多甜點店的故事。位於壽豐鄉豐田村的大同戲院內,伴多不只是甜點店,更是社區居民的避風港。在颱風或豪雨來臨時,店家亮著燈,成為安心的象徵;平日裡,伴多則透過「辦桌」般的共食精神,讓居民與遊客能藉由食物交流,縮短彼此距離,店主小安相信,留下來陪伴社區,是一種比追求名聲更珍貴的選擇,三篇故事各自從自然、文化、社區切入,共同織就花蓮修復與共生的生命圖譜。

《修復的技藝》尚有七則故事將陸續推出,涵蓋工藝、設計、飲食、土地耕作等不同領域,透過更多視角,持續描繪花蓮在地行動者如何以雙手、專業與心念,修補裂縫及療癒人心並將個人努力轉化為整個地方的力量,每一則故事都來自真實生活,他們或守護山林、或翻轉產業、或轉譯祖靈智慧,也有人用食物與設計回應土地的呼喚,這些故事不只是人物紀錄,更是一種集體的文化展演,展現花蓮在挑戰之下,仍能不斷向前、持續生長的力量。

《修復的技藝》專題後續將於官方網站與社群平台公開,民眾可隨時線上閱讀,邀請更多人親身感受花蓮的修復力與美感,花蓮縣政府觀光處長余明勲表示:「在花蓮,修復不僅是回應災後挑戰,更是人們持續與土地共生的日常選擇,透過這十則專題,我們希望外界看見花蓮的美,不只是風景,更是人心。」隨著計畫持續推動,內容採集將持續為花蓮留下更多值得傳唱的故事,讓這片土地的韌性與美好被更廣泛理解與珍惜。詳情請見「繁花盛開」官方網站:https://hlwebloom.tw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