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榮偉/花蓮報導
自2024年4月3日花蓮強震以來,餘震不斷、天災頻仍,加上颱風與豪雨侵襲,導致鐵路、公路多次中斷,花蓮觀光產業遭受重創,居民生命安全與區域發展也陷入長期風險。在此情境下,交通安全不再僅是便利的問題,而是一條攸關生死與區域永續的生命線。

回顧蘇花公路改善歷程,馬英九政府時期的「蘇花改」工程展現了高度行政效率與對民意的積極回應。蘇澳至東澳段在可行性評估核定後僅用11個月即動工,總統親自與行政首長、交通部長及地方官民共同參與「蘇花健走」,象徵中央對東部的高度重視,也彰顯出對民意的積極回應。此舉不僅提振地方信心,也讓花東居民感受到來自中央的真誠關懷。

然而,對比「蘇花安」在民進黨政府任內的推進速度,卻令人不禁懷疑決策層的行政意志與公平性。儘管早在2019年即完成可行性評估,並於2023年底獲國發會通過最終報告,至今卻仍停留在行政程序階段,無法取得實質進展。當人民期盼的不僅是政策承諾,而是實際行動,這樣的延宕已難辭其咎。
交通建設是檢視政府施政核心價值的試金石。馬政府在蘇花改的推動中強調區域均衡與行政效率,體現「回應人民」的治理精神。相較之下,民進黨政府雖不乏論述與願景,但長年受限於流程與內部歧見,實質作為卻難以見到。尤其賴清德總統上任已久,對蘇花安一案仍未提出明確時間表,更加深東部居民的不安與失望。
中央政府必須正視一個根本問題:當一條攸關數十萬人安全的道路工程在評估與審查完成後,卻遲遲無法推進,這背後究竟是何種政治考量在作祟?是資源分配的偏差?還是對東部選區的冷處理?民主政治的根本,在於不分顏色地保障每一位國民的基本權益。若一項攸關生死的公共工程因政治猶疑而擱置,無異於對民眾生命權的漠視。
今天,花東居民需要的,不只是承諾,更是具體行動。蘇花安已具備啟動條件,中央政府若再無所作為,無異於向人民證明:政治利益凌駕於民眾安全之上。唯有儘速核定、啟動蘇花安,中央政府方能重拾信任,實踐「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理念。
從「蘇花改」的篤定執行,到「蘇花安」的曠日延宕,反映出兩個不同時期政府的治理風格與價值選擇。面對一再遭受天災考驗的東部地區,交通安全不是選項,而是責任。中央必須以具體作為回應民心,讓花東居民早日擁有一條安全、穩定、值得信賴的回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