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賴榮偉/花蓮報導
花蓮縣長徐榛蔚今(5/19)日於花蓮縣議會進行第20屆第5次定期大會施政總報告,針對全縣施政成果及方針展開報告,包含交通建設、警消、環境永續及教育社福政策等重要施政重點報告。徐縣長表示,縣府持續落實各項基礎建設,並向中央政府呼籲落實交通平權及安全聯外交通,讓花蓮不因一場大雨淪為孤島,為花蓮鄉親爭取最基本的交通平權。
縣長徐榛蔚表示,面對美國川普政府關稅政策及匯率變動,全球經貿局勢瞬息萬變,台灣作為出口導向、9成是中小企業組成的經濟體,美國的關稅政策變動對於企業及勞工都將產生影響。台積電等指標型企業的擴大海外設廠,而近日行政院、經濟部更宣布率138家赴美評估積極投資,加速高產值的科技產業外移,臺灣的經濟及內需市場正處於一個充滿挑戰與不確定性的關鍵時刻。

而花蓮近年重大天災不斷,在0403地震後,在縣議會支持下推出了多項振興措施,包括振興券等政策,為花蓮的經濟挹注活水,然台灣旅遊市場持續光始終無法恢復到新冠疫情之前水準,加上昨(18)日強降雨再次中斷花蓮聯外道路,衝擊國人對於花蓮交通的信心,今年花蓮觀光產業仍面臨挑戰。
然而中央政府漠視花蓮人民對於最基本的交通平權訴求,環島快速道路長年遭到輕忽,花蓮每逢豪大雨及地震則成了陸上孤島,花蓮人民則成了聯外交通的孤兒。「花蓮-干城」鐵路高架化危險路段改善的計畫,在中央與地方不斷努力下,歷經時任交通部長林佳龍、王國材多次會勘,評估,同意納入前瞻計畫「花東地區鐵路雙軌電氣化計畫」,但今年4月卻很遺憾接獲交通部來函通知要移出前瞻計畫,縣府盼與縣議會及全縣鄉親攜手,向中央政府爭取花蓮人民最基本的交通平權權益。
縣長徐榛蔚指出,因應近年來極端氣候導致的災害頻繁發生,111年0918地震以來,花蓮累積進行712項災後復建工程,其中347項已完成,剩餘工程也與各地公所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包括玉長大橋、高寮大橋、崙天大橋、明里大橋,投入20億經費,以及各類道路與邊坡改善工程,為花蓮長遠發展的交通建設奠下紮實根基。
縣府積極推動防災減災策略,著重於恢復河川生命力,打造永續水環境空間,營造馬太鞍濕地生態廊帶,以保育原生物種並促進生態多樣性。透過大禹排水、麻汝排水等區域性排水改善計畫,有效降低洪氾頻率,加速排洪效率;未來也持續推動壽豐鄉沼田溝溪、瑞穗鄉瑞北瑞祥、光復鄉馬佛衛仔溪排水等地治理規劃,透過完善的區域排水基礎設施,全面提升花蓮防災韌性,保障民眾生命財產安全。
花蓮地區汙水下水道系統部分,截至113年止花蓮地區汙水下水道系統用戶系統普及率75%,大花蓮污水計畫持續推進,新城地區正穩步推進,目前正在建設民意、民享里,將往嘉新村、嘉里村、北埔村方向邁進,目標117年完成整體系統建置。
道路安全亦是縣府持續推動的重要工作,無論是縣道193進行中的0K-7K、已經完成的17-22K,並兼顧文化保存和地方建設。花蓮縣逐步改善各鄉鎮編號道路,過去幾年,已完成花2線、花9線、花45線與花64線第一期等重要幹道的改善工程,顯著提升區域交通安全與通行效率。針對花64線,更已啟動第二期工程,同時著手規劃第三期路段。以及花73-1、75、83也正在細部設計準備工程發包中。
花蓮逐年持續優化全縣編號道路,縣府逐年編列預算,積極改善各鄉鎮道路,包括車道鋪面整修、邊坡穩固與標誌標線設置等,全面提升地方交通環境。縣府持續推動人行道與通學步道的系統建設,例如東大附小、商校街及國聯五路等區域,皆已完成細緻的規劃與設計,未來將依序施作,保障學童、長者與行人通行安全,讓花蓮成為真正友善的生活城市。
為強化災害預防與應變能量,花蓮縣政府持續強化消防基礎建設與人力資源,推動如水璉分隊、東里分隊等消防分隊的新建計畫,配合每年縣預算專案補充人力,提升第一線救災效率。並推動「一戶一避難包」預計在年中發放,透過避難包,強化家庭自主防災觀念、社區演練及物資整備,讓每位鄉親在災害來臨前做好準備,共同守護家園安全。
在文化推廣方面,原住民、客家、以及各類藝術文化活動逐步邁向國際,透過舉辦夏戀嘉年華、聯合豐年節、客家產業技藝博覽會幫助文化保存與推廣。縣府邀請國際知名劇團下鄉演出,讓花蓮孩童藝術賞析提升到國際水平,原住民聯合豐年節與溫泉季等活動更屢獲國際設計大獎肯定,屢獲美國謬思設計獎與法國設計獎等殊榮,花蓮不僅是生態旅遊勝地,更逐漸成為文化藝術的國際亮點。
社福方面,在議會的支持下,縣府也推出各項優於全國的福利措施,持續強化社會福利及婦幼照護,積極推動長者健檢、提供身障醫療及輔具補助,並推動愛心計程車服務。縣府持續推動婦幼照護政策,包括生育補助、坐月子照護、托嬰補助,透過完善的福利措施,守護縣民健康福祉。
教育與托育建設方面,花蓮縣持續擴充公共托育資源,已完成新城鄉、鳳林鎮等地之公共托嬰中心、北昌國小新建幼兒園等,現正繼續進行吉安、壽豐托嬰中心的建設。去年底完工的北濱國小,繼續進行東里國中、富北國中。而除新建外,也全縣檢討耐震補強113年完成秀林國中等5校耐震補強,而且不僅補強,更在補強後繼續充實設施設備。
縣府亦攜手企業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與台泥合作設立「台泥DAKA再生資源中心」,導入水泥窯協同處理技術,將可燃性廢棄物轉化為替代燃料,實現廢棄物能源化,平均每日處理量189公噸,不僅有效減少碳排放,更已經開始去化花蓮長年堆置的垃圾,未來花蓮將更加乾淨永續。
為了讓花蓮更加韌性、完善各項基礎建設、福利措施,除了縣府持續努力向中央爭取各項計畫與資源,能穩健推動多元建設的關鍵之一,正是來自礦石特別稅的財政基礎。有穩健的財政基礎,讓縣府在辦理橋梁改建、排水改善、校舍補強等重大工程時,得以編列足夠的配合款,提升爭取中央預算的成功率,加速落實花蓮的公共建設,厚植花蓮的永續發展。
花蓮縣政府自民國99年起積極推動財政紀律與債務控管,至今已償還近半數公債,總計約新臺幣60.2億元,債務比重自原先的134億元大幅下降至113年的74億元。短期債務更在113年全面清償,長期債務比率也從最高43%降至僅20%,遠低於法定上限(總歲出50%)。根據遠見雜誌113年9月發布的《縣市永續競爭力調查》,花蓮縣在「地方財政」指標中榮登全國第一,展現出縣府穩健理財、持續減債的決心與成果。
遺憾的是,行政院主計總處114年4月23日來文,預計緩撥花蓮縣5至12月「一般性補助款」26.5億元,另統籌分配稅款截至5月6日已緩撥5.2億元,計畫型補助款預計也將受影響7.2億元,總計受影響數約38.9億元,佔114年花蓮縣政府歲入法定預算11.9%。立法院授權行政院自行刪減數636億,但行政院全部轉嫁各地方政府負擔,花蓮縣政府對此至感遺憾,縣府盼府會一心攜手與中央政府溝通,避免衝擊地方交通建設、教育、部落權益、環境保護與文化保存等各項施政。
徐縣長表示,花蓮縣政府與花蓮縣議會都是花蓮隊,肩負為花蓮鄉親謀福祉的使命,當前的困境需要共同面對,期盼府會攜手合作,持續為花蓮鄉親推動各項建設,為花蓮的未來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