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縣納稅者權利保護協會:罷傅案與礦石稅的真相解析】

導讀

地方新聞中心/花蓮報導
花蓮縣納稅者權利保護協會針對近日譁然的罷傅事件及其所牽涉的礦石稅問題今(5/3)日發表了看法,指出這一切不過是一些政治勢力的混淆視聽。協會指出,雖然社會各界對於罷免傅崐萁的連署數量引發廣泛討論,但實際上涉及到的礦石稅問題卻鮮少有人真正瞭解,而坊間對於稅收的批評多數是毫無根據的蔑視。

協會分析,礦石稅的調漲歷史與背景令人關注。事實上,礦石稅的調漲可以追溯到2016年,一部名為《看見臺灣》的紀錄片激起了民眾對於環境保護及生態保持的重視。面對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社會對於山林生態的保護呼聲愈發高漲,加上民眾對於礦業開採帶來的環境破壞的重大關心,促使花蓮縣議會於2016年提出提高礦石稅的建議。最初提議為每公噸100元,經討論後最終定為70元,這充分展現了地方政府在環保議題上的責任感及共識。

在花蓮縣境內,約有26至30家礦石開採業者,其中以亞泥、臺泥及福安等大型企業為主。根據統計,這三家公司合計佔據了花蓮礦業市場的85%。值得注意的是,自礦石稅調漲以來,亞泥及臺泥兩大業者已繳納超過35億元的稅款,且從未提出行政救濟,顯示出其遵守納稅義務的誠信與對社會責任的承擔。

關於縣府徵收礦石稅的爭議,協會強調,所謂的「地方特別稅不受地方稅法通則第四條三十%的限制」,使得花蓮縣政府在徵收礦石稅上尚未發現有不當之處,這一稅額的增減並不違法。而且,這一政策不是單一個人的決策,而是經過議會討論後的結果。由於個別業者對於這一政策表達不滿而上訴至行政法院,經行政訴訟確定,地方税務局依税捐稽徵法退、補税,這顯示出整個程序的合法性及合規性。

協會進一步指出,對於縣府徵收礦石稅,提昇稅率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畢竟,十幾年來,花蓮縣的礦石稅收入已經超過三十億,這是透過稅率的逐步調整實現的。若果縣府繼續放任稅率維持在原有的10%,那麼局面無疑將會更加嚴重。因此,將責任推給單一個人的說法並不成立。

進一步的,協會對於罷免運動的背後原因提出質疑,並指出這一切只是朝野惡鬥的延伸。當前臺灣政治呈現高度兩極化,《經濟學人》也指出朝野對立,使得整個國家未能有效作為。這時,大罷免運動如同一把火,進一步加劇了政治鬥爭,並非是民眾真心所需,而是一種政治工具的運用。

在面對媒體及外界對於花蓮縣礦石稅種種的負面報導時,協會呼籲社會大眾能眼光放遠,深刻理解礦石稅調整的重要性。調整礦石稅的目的不僅在於增加財政收入,更關乎山林資源的合理利用以及長期的環境保護。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要建立可持續的資源管理機制,以造福未來的世代。

花蓮縣納稅者權利保護協會強調,礦石稅的調整是有其法律依據的,花蓮縣政府在整個過程中也維持了一定的透明度,並且展現了對於環境保護的堅持。協會期待在合理利用資源的同時,也能持續促進花蓮縣的社會發展,以求真正造福每一位花蓮鄉親,讓這片美麗的土地得以在環保的基礎上繁榮昌盛。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