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英怡/花蓮報導
臺灣歷史上第一次的替代備役召集在光復災區服務五天圓滿結束。教召役男楊富民10月17日解召後於臉書表示,回顧這段難忘的經歷,除了面對初始的困難與不足,更多的是團隊之間所展現出來的使命感和互助精神。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我們聚集了來自不同背景的專業人士,雖然在最初的運用上未能完全發揮我們的潛力,但整體的學習與成長是難以忽視的。

初始的困惑與挑戰
代替備役的召集讓我們這群人懷著使命感而來,但卻面臨著被誤解與不當使用的命運。一開始,役政署對於替代備役的定位並不清晰,我們並不是國軍精實的部隊,更不是無法付出體能的免役者。我們擁有的是複雜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公務經驗,卻沒有在合適的時間與內容中被充分利用。在面對重大的災害事件時,這支隊伍能夠提供急需的支援和專業知識,但卻被指派去光復糖廠清掃,僅僅使用低效的工具,這讓許多人感到挫敗。
便在大家期待發揮的同時,卻只能如此無奈地應對這突如其來的召集。儘管如此,我們心中卻仍然抱著希望,希望能夠幫助到有需要的人,這樣的使命感驅使著每一個替代役成員不斷掙扎著在逆境中尋找價值。

珍貴的團隊精神
在這五天中,團隊之間的鼓勵與支援如同一股暖流,讓我們在艱難的工作環境中感受到彼此的力量。管理者馬哥展現出極大的情商和領導力,在短時間內與其他公務單位連繫,瞭解他們的需求。每當面對毫無意義的清掃工作時,我們會找到馬哥反映心中不滿,他總是耐心傾聽,並承諾努力尋找其他的支援機會。這樣的溝通與理解不僅激勵著我們的努力,也讓我們倍感珍惜彼此的存在。
隨著工作逐漸深入,我們從光復糖廠的清掃中走出,開始進入市區、民宅,甚至找到了真正需要我們幫忙的民眾。我們獲得的不僅僅是工作,而是相互之間的信任與團結。這段經歷讓我明白,真正的力量來自於團隊的協作與理解,而不只是單一的任務執行。

收穫與建議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我深刻認識到未來如有再次召集的機會,必須提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專業盤查。避免在工作初期因為裝置不足而造成的低效率,及早了解每位替代役的專長,讓他們在合適的領域發揮所長,這將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關鍵。
另外,提供適當的裝備和資源也至關重要。在這次的工作中,我們幾乎只有手套與雨鞋這些基礎裝備,而處理緊急情況的工具和物資卻大多不齊全,這無疑降低了我們的作業效能,未來應該在召集前對替代役的裝備進行有效配置,以確保他們能夠高效地進行工作。

解決災害問題的能力不應該只依賴公務體系,替代備役中有相當多的專業人士可以參與災害的盤查、預防和應對工作。在面臨巨大的自然災害時,我們應該及早統整這些人力資源,讓社工師、工程師等專業人士參與到應急系統中來,這不僅能夠提高執行效率,也能讓每位替代役感受到他們的價值。
致謝與未來展望
我想對所有參與此次替代備役召集的成員表達衷心的感謝,這段經歷讓我們彼此之間建立了更深層的聯結。雖然我們在工作中面臨種種挑戰,但大家在沒有資源的情況下依然互相照顧,展現出了人性中最美好的一面。
這次的替代役召集是一次歷史性的嘗試,雖然過程中有許多不足,但希望未來能夠從中學習,為更好的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災難做好準備。期盼每位替代役成員都能在未來的召集中被更好的運用,不再是淪為清掃的工具,而是能夠真正參與到重要的救助和重建工作中,讓每一位替代役的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和存在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