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英怡/花蓮報導
為傳承阿美族珍貴的竹編技藝,壽豐鄉公所原住民文物館日前辦理「山林織事:阿美族傳統編織工藝傳承工作坊」,鄉長曾淑懿希望透過田野調查與竹編實作課程,帶領民眾深入認識阿美族先民竹編秧苗盆(ampi)的製作,感恩土地給予的資源,同時也傳承先民智慧。

曾淑懿強調,編織物品是傳統阿美族最重要的技藝之一,舉凡搬運的提帶、儲存及盛置,都是以編織物品為主要容器;編織的材料有竹、籐、月桃等,以容器的功用不同,選定不同材質,使用不同的編織技法;阿美族的工藝與日常生活緊密結合;竹材的應用更是廣泛,多半會取用竹皮削劈成條狀,作為「交織」編法之用,強化該器物的使用年限,在物資貧乏的年代,竹編器具環保又耐用,是承裝物品的上上之選;透過竹編技藝傳承,交織出的不只是傳統工藝品,更感恩土地給予的資源、先民流傳下來的智慧。

曾淑懿肯定壽豐原民文物館籌辦活動的用心,並攜手「有菊花鹿行動教室」共同開設教育推廣課程,邀請在地鄉親與文化愛好者參與兩場主題工作坊,從實作技能開始,竹材採集、竹材處理、秧苗盆循序漸進傳授編製技巧,課堂中更強調工藝與自然資源的密切關係。

曾淑懿希望藉由課程建構年輕世代對於竹編物件的認識,提升社區文化與文物館間的連結,同時強化典藏資料的深度與完整性,讓更多人理解阿美族在地材料運用及生活智慧的內涵,透過文化推廣與族人共學,建立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保存意識。
曾淑懿強調壽豐鄉原住民文物館長期耕耘文化保存與推廣工作,未來也將持續以族群觀點為核心,規劃更多具教育性與實用性的展覽及課程,促進族群文化永續發展。